離婚後的真實困境:當父親擺爛、孩子受傷、職涯受限,女人該怎麼辦?
在診間裡,一位近四十歲的女性走進來,眼神中透露著疲憊與無助。她不僅面臨丈夫外遇後的離婚陰影,還必須獨自承擔孩子的教養責任,更在職涯轉換中,遭遇前東家以「競業禁止條款」設下的阻礙。她的身心狀態迅速下滑,甚至憔悴到讓身邊朋友驚訝地詢問:「妳怎麼瘦這麼多?」
這並不是孤單的個案,而是許多女性共同的縮影。這次Femin28女人週 分享《孫孫醫師的女子相談室》最新一集韌性女人單元,孫孫醫師再次邀請鍾依庭律師,一同深談離婚後的法律糾葛、職涯挑戰,以及背後對孩子心理的長遠影響。
一、子女監護與探視權:法律與現實的拉扯
離婚協議裡,雙方原本約定輪流照顧孩子,一週在父親,一週在母親。然而,當前夫開始有了新對象後,他逐漸推卸照顧責任,甚至已讀不回。
鍾律師提醒,若一方拒絕履行義務,另一方雖須承擔照顧,但同時可以依法要求對方補償,例如依「保母費」或「生活費」換算,並重新協商扶養費的分配。更進一步,雙方甚至可重新修訂協議,讓主要照顧者回歸一方,減少孩子在兩個家庭間反覆奔波的壓力。
二、言語辱罵與精神暴力:離婚不等於終結
離婚後,許多人以為衝突就此畫下句點,然而對這位女性而言,前夫仍透過訊息辱罵,稱她為「神經病」「瘋子」。鍾律師指出,即便離婚,精神暴力仍屬於家庭暴力的一環。只要完整蒐證(如截圖),即可申請保護令,保障自己免於二度傷害。
三、孩子的隱形創傷:早熟不等於懂事
最令人心痛的是孩子。早熟的孩子,總是受過傷。
父母間的衝突,常常被孩子吸收成內在壓力。他們可能在媽媽面前說「最愛媽媽」,轉身又在爸爸面前說「最愛爸爸」,表面上是「懂事」,其實是極度的自我壓抑與求生策略。
孫孫醫師特別提醒,許多家長誤以為孩子的「早熟」是優點,但其實這是傷痕的表現。孩子可能出現拔頭髮、強迫行為、焦慮失眠等症狀,這些都需要心理師或兒童身心科的專業協助。透過繪畫、戲劇、遊戲等方式,孩子能逐步表達內心感受,減少心理創傷的延續。
四、競業禁止條款:常見卻多數無效
在職涯層面,這位女性也陷入困境。前東家指稱合約中的「三年不得在台北市從事相關工作」條款,限制她再找新職。
鍾律師解釋,多數競業禁止條款實際上無效。原因在於:
1.必須有明確「正當利益」需被保護。
2.職務需涉及真正的「營業秘密」(如配方、技術),而非一般營業數據。
3.限制期間最長不得超過兩年。
4.雇主需支付相當於薪資一半以上的補償金。
若以上條件未符,即便簽了,也可主張無效,不必被條款綁住。
五、醫美與心理支持:重建自信的起點
身心俱疲之下,這位女性的憔悴外貌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。孫孫醫師指出,醫美雖能暫時改善外觀,讓人恢復氣色,但更深層的修復,來自於正確的法律支持與心理調適。當問題的根源被解決,人的精神與自信也會隨之恢復。
六、每個低谷,都是向上的契機
節目的最後,主持人們共同提醒聽眾:人生的困境從不是句點,而是新篇章的開始。當你覺得跌到谷底,請記住,下一步就是往上。透過專業法律的協助、心理的支持,甚至適度的外貌修復,每一位女性都能在挫折後重新找到自己的步伐。
關鍵訊息:別讓恐懼與無助吞沒自己,勇敢尋求協助,就是邁向自我療癒與新生活的第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