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婚前妳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,婚姻結束不是失敗,而是一種勇敢!
當妳站在離婚的門口
也許妳曾經想過很多次:「我到底還要不要繼續撐下去?」又或者,事情來得太快,妳根本還來不及準備,就已經在考慮監護權、財產、法律程序該怎麼走。
我們想溫柔地告訴妳:這不是妳一個人的錯,也不是妳一個人的戰鬥。這一篇,我們想邀請妳靜下來,陪妳一起聽聽《解鈴之聲》節目中,由「家事解鈴人」鍾依庭律師所分享的—
離婚前妳一定要知道的五件事。
這些不是冰冷的法律條文,而是每一位站在人生分岔口的女性,最需要知道的安心指南。
一、離婚程序:不是只有「簽字」這麼簡單
在台灣,離婚大致分為三種途徑:
1.協議離婚
雙方和平協議,簽署離婚協議書並經兩位證人簽名後,到戶政事務所登記即可。適合有共識的伴侶,但協議內容須清楚載明財產與子女安排。
2.調解離婚
若走入訴訟,法院會先安排數次調解。若能達成共識,法院的調解筆錄就具有法律效力,可一方持筆錄辦理登記。
3.訴訟離婚
無法協議或調解時,只能透過法院判決解除婚姻。此時法官會審酌是否符合法定離婚事由(如外遇、暴力、分居等),程序較長、壓力也較大。
二、財務盤點:面對金錢不是貪婪,而是對自己負責
離婚不是只有「感情的結束」,還牽涉到金錢的重新整理。
若是協議離婚,建議事先透過稅務資料盤點雙方財產,白紙黑字約定好分配,才能避免未來糾紛。
若是訴訟離婚,建議同時提起「剩餘財產分配訴訟」,法院可查閱不動產、保單、股票、存款等資料,保障妳應得的權利。
溫馨提醒:若希望離婚後雙方不再互提財產分配訴訟,請務必在協議中明列「放棄剩餘財產分配權」。
三、子女的親權與扶養安排:這是一場「愛的證明」,不是對抗
對有孩子的妳來說,最煎熬的不只是離開這段婚姻,而是如何讓孩子過得好。在親權爭取中,法院看的不是誰「勝出」,而是誰能真正提供孩子最穩定、健康的生活環境。常見安排包括:
1.單獨親權 / 共同親權(需約定實際照顧者)
2.探視權安排(可靈活調整)
3.扶養費金額、支付方式與時間
法院可能會請家事調查官到雙方家中訪談,甚至至學校了解孩子現況——這是一場關於「照顧能力」的全面審視。
四、心理支持:法律之外,情緒也需要被照顧
離婚過程中,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是自己的情緒。有些女性選擇堅強,不想哭給別人看,但內心早已撕裂。
有些人會陷入自我懷疑:「是不是我不夠好?是不是我沒撐住?」我們鼓勵妳勇敢尋求支持:
💬對朋友說出口,不代表妳脆弱;
🧠找心理師聊聊,不代表妳生病;
💖給自己一點溫柔,是未來生活的養分。
五、離婚後的重建:法律結束了,人生還沒
離婚不是句點,是重新規劃的起點。接下來,妳需要問自己幾個重要的問題:
經濟獨立: 是否需要新技能、新工作、新收入?
時間安排: 如何平衡工作與育兒?是否需爭取更彈性的探視權?
法律保障: 是否所有協議都有落實?是否已更新身份文件?
妳可以開始準備一份新的「生活規劃書」,它不需要完美,但要忠於妳真正的需求與渴望。
離婚,不是失敗,而是一次勇敢選擇自己的人生。如果妳正在經歷這段過程,我們想讓妳知道:妳不是一個人,妳也不需要逞強。《解鈴之聲》這一集,是為妳準備的聆聽儀式,讓法律、情緒、孩子、未來,都能被好好梳理。讓離婚不再只是痛苦的記號,而是重生的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