結婚前該知道的法律責任,婚姻是愛情,也是契約

結婚前該知道的法律責任,婚姻是愛情,也是契約

我們總以為,婚姻是愛情的延伸,只要彼此相愛,就能攜手走過人生的風雨。但在多年與不同年齡層女性的交流中,我一次又一次聽到——有人在婚後,才發現自己對於「婚姻背後的法律責任」幾乎一無所知。等到爭執發生、感情破裂,才急忙翻找資料、向律師求助,卻已經錯過了最好的保護時機。

 

婚姻,不僅僅是浪漫的承諾,它同時也是一份法律契約。你在簽下那張結婚書約的同時,也接受了一套財產制度、身分義務,甚至影響到未來的家庭分工與生活安排。如果我們在婚前就能理解這些規則,就不會在感情變化時,手裡沒有任何保護自己的籌碼。

 

這一次,Femin28女人週  分享 鍾依庭律師  Podcast節目《解鈴之聲EP22內容》,用最生活化的方式,為妳解析「結婚前必知的法律責任」。無論妳正準備步入禮堂,還是已經在婚姻中,這都是一篇能讓妳多一份底氣的文章。

 

一、夫妻財產非共有制

 

許多人以為「結婚後財產就是一人一半」,其實並非如此。依台灣法律,夫妻財產原則上採「法定財產制」,婚後誰購買、登記在誰名下,所有權就屬於誰。例如婚後太太買了房子登記自己名下,即便先生支付貸款,房屋所有權仍屬太太;若無借據或特別約定,日後離婚未必能要求返還。

 

二、夫妻財產制選擇

 

夫妻可選擇法定財產制或分別財產制。對現代雙薪家庭而言,分別財產制可避免離婚後繁雜的財產清算。因為法定財產制下,離婚時需進行剩餘財產分配,法院會調閱雙方存款、股票、保險等明細,既耗時又沒有隱私。

 

三、房貸、贈與與剩餘財產分配

 

1.房屋若登記在一方名下,由另一方支付貸款,法律上可能被視為家庭支出或贈與。

2.父母贈與的頭期款可在剩餘財產分配中扣除,屬於贈與子女的單獨財產。

3.若希望日後主張返還或借貸,務必保留借據或對話紀錄。

 

四、夫妻身份與義務

 

結婚後,不僅是財產連結,還存在身份上的義務:

1.扶養義務:配偶為第一順位扶養義務人。

2.配偶權:禁止與他人發生超越一般朋友的親密關係,如牽手、接吻或進出敏感場所,否則可能構成侵害配偶權。

3.同居義務:雖有法律概念,但現代社會多採彈性認定,工作分居或短期出國並不構成分居。

 

五、家族企業與勞動權益

 

許多女性婚後進入夫家企業工作,未簽訂雇傭契約也未領薪資,一旦婚姻破裂,容易陷入「既無財產也無勞動保障」的困境。建議務必保留打卡紀錄、簽名或對外往來證明,以保障勞動權益。

 

六、子女與父母的法律責任

 

1.未成年子女監護權以「小孩最佳利益」為原則,法院重視主要照顧者與生活穩定性。

2.子女姓氏原則上需雙方同意更改,戶政機關甚至提供現場抽籤。

3.對公婆並無優先扶養義務,媳婦僅在特定情況下(如同住且無其他義務人)才可能負擔。

 

七、婚姻前的書面約定重要性

 

最後,鍾依庭律師提醒:無論是財產約定、婚前協議、子女姓氏安排或家族企業勞動關係,都應以書面、對話紀錄或借據保全證據。婚姻是一份法律契約,唯有清楚約定,才能在感情生變時保障自身權益。

 

《延伸閱讀:從前是他媽媽的媳婦,現在是我自己的主人,婚姻之外,為自己盛開的女性生命力》

 

乘熙法律事務所:https://www.chengxilaw.com/